迟占有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突破贝类微藻饵料高效集约化生产难题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迟占有教授团队利用高效率、低成本的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湛江等鞭金藻,成功突破贝类微藻饵料高效集约化生产难题。

该成果论文Cultivation of aquaculture feed 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 in low-cost wave driven floating photobioreactor without aeration device(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852419312489)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杂志Bioresource Technology 上。研究结果显示,该培养系统在10平方米(1立方米)规模的海上培养所得细胞密度与传统平板式反应器相当,高达1780万个/mL。而且,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运行完全由波浪能驱动(提供混合),周围海水能够对其进行温度控制,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

 

微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同时具有移除水中氨氮、净化水质、提供氧气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微藻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其高效大规模培养技术亟待突破。

以双壳贝类室内人工苗种繁育为例,目前所需的微藻饵料主要是在传统微藻饵料培养车间采用水泥池进行粗放式培养,这种方式培养的微藻饵料密度低、产量低,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实现高效稳定生产,经常面临饵料短缺问题而导致苗种培育失败,因此微藻饵料是制约双壳贝类苗种大规模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在双壳贝类养殖阶段,也经常出现天然饵料不足,导致贝类消瘦、品质下降等问题,甚至出现死亡,损失惨重。

相比于水泥池的粗放式培养,传统光生物反应器(如平板式或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的密度和生产效率都很高,但是其成本过高,操作难度过大,难以在我国当前水产养殖产业中大规模推广应用。迟占有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正是基于整个微藻产业面临的产业难题,成功突破了高效率、低成本的光生物反应器技术。

除金藻之外,该反应器也已经成功用于螺旋藻、盐生杜氏藻(盐藻)、小球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富油新绿藻、超嗜盐杆藻的培养,这些微藻的高效培养有望解除饵料短缺这一制约性因素,实现双壳贝类苗种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以及其它各种水产品苗种的生产。

更为重要的是,该技术可实现微藻培养与水产养殖的完美结合,其重要潜在应用和优势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水产养殖水面空间,大规模、高效率生产鲜活饵料微藻,不仅节省土地成本,而且可以保证饵料的鲜活,产品可以原位应用,从而避免微藻的浓缩、储存和运输,这对贝类育苗尤其重要;

第二、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可以在养殖水面长时间大规模培养微藻种子,持续不断投入水体中,以维持种群优势,从而实现大水体中微藻的可控培养,维持养殖水体中的良好水环境;

第三、针对我国巨量的养殖尾水,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可在养殖水面上实时实地高效处理养殖废水,培养得到微藻用作饵料,为解决生态化养殖的水环境和饵料问题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