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虫和夜光藻一样吗
蓝眼泪,俗称海耀,又称夜光虫、夜光藻。本来只在马来西亚与我国台湾地区被称为蓝眼泪,但近来在大陆多家媒体中也出现此称呼。其因能在受刺激后发出蓝光得名。夜间风浪打在岩石上,常出现大片发光现象,因而过去的渔民将其称之为”海火”、”海上幽灵”、”海上鬼火”等。
蓝眼泪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上隶属于原生动物门(Protozoa)/甲藻门(Pyrrhophyta)、鞭毛虫纲(Mastigophora)/甲藻纲(Dinofhyceae)、腰鞭毛目(Dinoflagellida)/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是近岸广泛分布物种。也有人把Noctiluca scintillans称为Noctiluca miliaris Suriray。夜光虫分布极广,除寒带海域外,几乎遍及世界各海区,尤其是河口附近的数量更大,全年均可采集获得,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赤潮生物之一,其赤潮发生频率和范围均相当高。作为一种异养生物,夜光虫没有叶绿体,以吞噬其它生物或微小颗粒为生,如浮游植物(如四爿藻)、蓝藻、水蚤的卵、小的鱼卵等。但少数文献指出它也能以光合作用生存。
夜光虫发光特性:
当大量夜光虫由于海浪、鱼群或者船舶扰动发光,海面星光万点,似绚丽多彩的礼花,这一现象被称为”海火”。将大量夜光虫盛入瓶中,受不断刺激后,发出之光可以照明。
早在1810年,Surirary就报道了在英吉利海峡中夜光虫的发光现象,在1917年Ethel Browne报道除了机械力刺激,电、化学、热、震动的刺激都能引发夜光虫产生荧光。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夜光虫受刺激时,细胞质中一种丝状排列的发光颗粒能够发出淡蓝色荧光,其发光持续时间约100 ms。此外,夜光虫含有在紫外光激发下产生蓝绿荧光的颗粒物质。通过利用摄谱仪和荧光光谱仪对夜光虫自身作为应激反应的发光光质进行检测,发现夜光虫自身受激发光为500 nm附近的蓝绿光,不需要额外光源。仅管在实验中观察发现,无论白天黑夜夜光虫都有荧光的产生,但是在白天受日光的影响,这部分荧光太过微弱难以观察到。即使在晚上一般的相机也难以捕捉。据说导演李安在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曾考虑将蓝眼泪作为风浪过后海上夜景的一景。但由于难以拍出理想的亮度,将其用3D技术合成的水母代替。
夜光藻是海洋赤潮主要发生藻,它具发光能力,海上发光现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繁殖过盛并密集在一起时可形成赤潮,对渔业危害很大。
夜光藻的生存水温的高限可达28.6℃左右,但其最适水温范围为如一22℃,而适温范围可扩至l6-2℃。所以,每年夏季高温季节,大鹏湾的夜光藻因无法忍受高温(30℃)而自然死亡,秋后再由外洋海流将其营养细胞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