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李长明教授研究团队在铁电性BiFeO3薄层促进BiVO4光阳极光电化学水分解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西南大学李长明教授团队在《Nano Energy》发表有关光解水论文

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李长明教授研究团队在铁电性BiFeO3薄层促进BiVO4光阳极光电化学水分解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分析显示稻田环境中这三种蓝藻病毒基因分布均与湖泊环境关系近,而与海洋环境关系远。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稻田蓝藻病毒不同分子标记基因分布特征、发现新的病毒基因资源、了解蓝藻病毒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地位等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超高速镭射,伦敦帝国学院的科学家顺利拍摄了一部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的「电影」,并且得以准确计算每个步骤发生的时间。…
HSP21作为分子伴侣蛋白通过与光系统II复合体(photosystem II, PSII)核心亚基蛋白(如D1和D2等)的直接结合,维持高温胁迫下PSII复合体及类囊体膜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植物高温胁迫下光合效率及存活率。…
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东江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合作,在浒苔多级孔结构 气凝胶碳材料在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项技术是将外源动物的基因转移到微藻中,生产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热塑变成任意形状,比如蜘蛛丝。相比于传统的利用动物纤体或发酵罐的技术提取蛋白质,此技术充分利用了微藻光合作用效率高的特点,生产蛋白质的成本更加低廉,适合工业化量产。…
近日研究人员根据NASAAqua卫星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所收集数据绘制的地图发现,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已造成海洋食物链中最底层的浮游植物数量大幅减少,导致鱼群的食物供应显著降低,这或将对沿海捕鱼业造成严重影响 。海洋上层浮游植物数量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有关。…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海洋浮游藻”的微藻会与一种巨型细菌交换基因,从而获取新的机能。…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雨率领的海洋碳汇团队与国家海洋局减灾中心研究员石晓勇合作,近日在浒苔暴发中后期有机营养盐的生长支撑作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藻研究团队与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成功解析了大型褐藻——海带的基因组,阐述了其进化和适应的分子机制,揭示了我国养殖海带群体生物多样性不足的现状,为大型褐藻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启示。相关成果发布在《自然—通讯》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