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来自海洋研究所的消息,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俞志明等完成的“一种改性白泥及其在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中的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涉及一种综合利用氨碱法制碱时产生的废渣治理赤潮或者淡水藻花的技术。所述改性白泥由白泥、无机絮凝剂和过氧化物组成,其中白泥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49%~99%,无机絮凝剂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50%,过氧化物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50%。使用时将改性后的白泥与海水(或淡水)混合成均匀的悬浊液,按一定浓度喷洒在赤潮水体表面,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沉降后可以有效地去除赤潮生物。该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无机絮凝剂和过氧化物改性后的白泥,一方面能有效降低白泥的pH值,可以直接使用在自然水体中;另一方面能显著提高白泥对赤潮藻的去除效果,有效控制赤潮灾害。

赤潮是近年来在近岸养殖区和河口频繁暴发,给海洋渔业和海洋环境带来极大危害的一类海洋灾害。各国科学家提出了各种赤潮防治方法,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并开展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粘土及其改性产品絮凝去除赤潮生物,该方法由于资源丰富(粘土矿物储量大),对养殖生物无害或低毒性而受到各国赤潮防治研究专家和政府的推崇。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不同种类的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的能力差别较大,即使同一类粘土去除不同种赤潮生物的能力差别也较大;另外不同的应用方式也显著影响粘土去除赤潮生物的能力,大量撒播粘土的成本也较高。

白泥是利用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又称碱渣。在利用氨碱法生产纯碱时会有大量的固体废弃物产生,这些工业废弃物通常被运往渣场存放,这往往会导致存放占用的土地或海域(河边)成为“白海”,造成海域、河流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淤塞,水产业受到严重影响。该发明技术将纯碱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白泥应用于赤潮防治技术中,实现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改进赤潮处理技术的同时也解决了目前氨碱工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俞志明,男,1959年5月生,博士。1982年获青岛科技大学(原山东化工学院)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海洋大学(原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博士后,1994至2001年期间先后在加拿大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加拿大海洋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Ocean Sciences)、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作访问学者、博士后、访问科学家、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海洋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水环境分会秘书长?quot;海洋与湖沼”、”海洋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编委会委员等职。

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化学和有害赤潮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多水高岭土对赤潮生物具有更强的絮凝作用,建立了粘土矿物絮凝赤潮生物模型,提出了旨在提高絮凝效率的粘土表面改性理论,制备出高效粘土。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国际著名赤潮问题专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D. M. Anderson博士1997年在”Nature”上介绍了其研究成果。近年来,承担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种国家级项目十几项。在国内外包括”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Deep-Sea Research”和”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等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使用新型专利1项。分别于199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名)、2002年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第5名)、2003年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名)各1项。获”2001年山东省十大杰出留学归国科技专家”和”青岛市首届百名优秀引进人才”荣誉称号,2003年获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人事部、教育部和科技部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和”全国留学归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