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议员暨高雄市议会「气候变迁小组」召集人张丰藤表示,气候变迁议题属于前进课题,近期尤其关注「鱼菜共生系统」,除有助于屋顶绿化外,也是城市农业的议题,更牵涉食安、工业废水处理、循环经济等层次,因此前来义大取经。
土木与生态工程学系副教授廖健森指出,不只「鱼菜共生」,也研发另一个相生元素「鱼菜藻共生」,不需要另外添购鱼饲料,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概念,很开心过去在农业和微生物研究经验,如今融为一体。
廖健森研发的「鱼菜藻共生系统」,相较于市面上「鱼菜共生」系统更为专业完整,「养多少鱼配多少菜刚刚好?」、「只靠鱼的排泄物足够养活蔬菜吗?」、「哪个季节适合种哪些菜呢?」、「台风天来了,应当如何处理以减低损耗率?」、「加入藻类作为饲料的可能性」,他都一一从光、鱼、菜、菌、水、循环设备、水耕植栽方式」各层面解答。
他强调,许多人往往忽略的重要细节:「我们种出来的菜,食用上安全吗?」,「植物内如果硝酸盐浓度过高,对人体是否有害?」就此,廖健森实验室已申请通过「生物炭过滤」设备专利,有助于吸附水中过量的养分,让水耕蔬菜食用起来更安心。
鱼菜共生系统在廖健森实验室的研究下成果非凡。(林雅惠翻摄)
廖健森指出,「鱼菜共生」即是鱼帮菜、菜帮鱼,鱼的排泄物供给菜养分,菜则吸收水中过多的硝酸盐类,净化后的水则流回鱼池;该系统能因应极端气候的变化,同时也符合农业循环经济,种养出的菜及鱼也能提供有需要者,一举数得,而他所建立的三相共生体系,则将常见的「鱼菜共生」再加上「藻」元素,让系统循环更形自主完整。
市面上的鱼饲料多从系统外加入,「何不试试让系统自產鱼饲料呢?」廖健森说,他尝试把「小球藻」加入系统,养菜同时也养藻,再取出藻类制成饲料,完整自主循环就此完成。
廖健森目前已经推导出一个动力方程式,能计算出多大的空间能养多少鱼、每日投入饲料量、后端能养殖多少量蔬菜。他把这样的概念,称为「质能转换的艺术」,指出「鱼菜藻共生」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土耕,但能提供在不适合土耕区,另一种农耕的新选择。
廖健森表示,建议市政推广可从较简易的「鱼菜共生系统」入手,但他很乐意在专业上提出协助,例如硝化菌筛选、水的pH值控制、温度监控、鱼菜类选择,或循环系统搭建的环境设计等,最后并改编徐志摩名句,以「我们在这里,许地球一个永续无毒的未来」,期待产官学能携手共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