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在美国和欧洲势头很猛。食品巨头加入的比较多,如汉堡王、肯德基、雀巢,在德国、荷兰和美国都有“不可思议堡”(Incredible Burger)。原料是植物蛋白+大豆血红素。
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 均走以植物为原料、模仿肉类风味和营养成分的路子。而Memphis Meats、Finless Food、Just是用动物细胞自行分裂繁殖来制作人造肉。
New Wave Foods已经发明了一种由藻类制成的“假虾”,目前正在研制龙虾和螃蟹。
加拿大初创原料公司Noblegen,将推出一种来自藻类的完整替代蛋白。采用细小裸藻(Euglena gracilis)可以生产出性价比高的棕榈油、β-葡聚糖和全蛋白替代品,并具有与动物蛋白相同的营养和功能。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强调畜牧业给中国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到2030年,全国居民膳食中要减少50%的动物蛋白摄入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薛岩认为研发植物肉产品有着重大意义。
BeyondMeat股价暴涨,植物肉产品受到追捧,中国是否迎来了“人造肉”的风口?
“还没达到风口的程度”张涛坦言,国内植物肉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Beyond Meat上市是分水岭,今年5月后,有很多创业者想要投身“人造肉”浪潮,但有投资价值的创业公司比较少。吕中茗也表示,中国目前大约有10家植物肉初创公司,但都处于早期阶段,“基本是一片空白”。
据媒体报道,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副李健教授也表示,目前国内已有60多家企业声称要造“人造肉”,但大多都不具备核心技术能力。
虽然“人造肉”领域吸引了不少创投基金的注意,但吕中茗说:“观望的比较多”。张涛透露,目前主流的投资机构开始注入资金,他预计在未来2到3年,国内植物肉产品会有显著的提升和发展。
薛岩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开发植物肉产品是未来趋势。一方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国肉类产品即将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更健康、更环保、更均衡饮食的消费趋势。薛岩预测,植物肉产品在未来20年到30年会成为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9年11月22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江南大学承办的“2019未来食品论坛——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制造技术高峰论坛”于无锡太湖华邑酒店举行。国内从事“人造肉”领域相关研究、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市场营销等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为“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江南大学校长陈坚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女士分别致辞,就该中心的使命、愿景与发展规划做了介绍。随后,十三位国内“人造肉”领域的顶尖学者,就“人造肉”的两个方向——植物蛋白肉和细胞培养肉的概念、技术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
出于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健康、动物保护等目的,利用植物来源或者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制造具有类似肉类口感和味道的食物。这两种技术路线不同,但都具有各自的市场需求。就目前的发展历史、技术理论、产业链完整性、法规方面来看,植物替代肉可以快速形成产业化。
陈峰教授以“藻基替代蛋白——未来食物的优选方案”为题,为大家带来了替代蛋白肉的全新概念。首先,作为“人造肉”的核心原料——蛋白质,在微藻中储量丰富、健康功能突出、生产效率高。微藻中蛋白质含量可以超过60%,远高于豆类蛋白。而且,单位土地上,微藻的蛋白产量比植物蛋白可提高1~2个数量级。其次,微藻中的功能物质,如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可以使“人造肉”升级为有益健康的“功能肉”。还可利用微藻中丰富的类胡萝卜素,抑制肉类热处理过程产生的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可以提高“人造肉”的安全性。微藻不仅可以光合培养,还可以利用有机碳源发酵生产,因此,封闭化、可调控的生产方式能够避免抗生素、有害元素的迁移污染,使之成为真正可以工业化制造的、安全的“人造肉”原料。
来源:中国青年报